公元前十一世纪,大巴山区族落-庸,随周武王灭商,建都上庸,平利县属庸国统治区。楚怀王十七年(前312),秦大破楚军于丹阳(今河南丹水之南),取汉中,平利县遂属秦地。
公元前221年,秦统一中国,实行郡县制,平利县属汉中郡西城县地。公元前206年,汉高祖刘邦灭秦,建立西汉王朝,沿袭秦制,平利县属汉中郡长利县(地域包括今湖北郧西县及平利县、镇坪县域)。东汉光武六年(30),废长利县,先后并入鍚县(今白河)、西城县(今安康)。公元265年,晋武帝灭魏,建立西晋。于太康元年(280)今平利县以上廉水为名置上廉县(地域包括今平利、镇坪县及岚皋县部分区、乡),系平利县之前身,为置县之始,属荆州上庸郡。南北朝时期,建置及政区归属变化频繁:南朝宋初分上廉增设吉阳,不久撤上廉县,辖地并入吉阳,名吉阳县;南朝齐,又划吉阳分置吉阳、上廉两个县,今平利仍为上廉县,先属新兴郡,后属上庸郡;梁仍为上廉县属新兴郡;西魏废帝元年(552),改上廉为吉安县,属安康郡;北周武成二年(560),撤西城县,辖地并吉安县(地域包括今安康市、岚皋、平利、镇坪县);“天和四年(569)移吉安于西城县廨理,为金州治,故城遂废。”隋大业三年(607)吉安改为金川县,属金州西城郡(辖地同吉安县)。唐武德元年(618),划金川县东南(今平利县、镇坪县及岚皋县花里区)于上廉故城以平利川名置平利县,大历六年(771)废,并入西城县。长庆初复置,北宋熙宁六年(1073)废县设镇,属西城县地。宋元佑年间复置县,属金州。元代废县设巡检司。明洪武三年复置,先属大宁州(今四川巫溪)后属金州。万历十一年(1583)金州改称兴安州,平利县遂属兴安州。清乾隆四十七年(1782)兴安升州为府,至清末,平利县属兴安府。随着政区变化,县治所多次搬迁,清嘉庆十年(1805)县城由老县移治今城--城关镇。中华民国建立后,初沿袭清制,民国6年(1917)撤府设道,平利县属汉中道,民国11年(1922)今镇坪由平利划出17个保置县,平利定为三等县。
民国16年(1927),陕西省政府成立之后,行政区划之道一级取消,改为省直接领导。民国25年(1936)省下增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。此后,平利县属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。民国29年(1940)实行新县制分六等,平利为五等县,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。1949年5月31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19军及陕南军区解放平利县城。6月2日,县人民政府发布第1号布告,宣告平利解放。7月10日建立人民政权,至1950年1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,属陕南行政主任公署安康专署领导。此后属安康专员公署、安康地区行政公署。2000年12月,安康撤地设市,平利县遂属安康市人民政府管辖。
蔡平(1911-1965),原名宝兴,字举之,平利县八仙镇人。1936年考入北京中山大学读书。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并在学校积极从事革命活动。1938年,日本侵略军步步逼近,北京危急。北京民国大学学生、堂兄蔡复之约他一同回家避难。他说:“没有国,就没有家,国难当头,我不能临阵脱逃”。拒绝了堂兄的劝阻,毅然响应党组织号召,离开北京,直赴边区,参加创建晋察冀抗日游击根据地。1938年至1945年,他一直在平西、平北地区工作,历任抗日游击支队政治处主任、县长兼县大队长、地委敌工部部长、军分区武装部长等职。他组织和带领抗日武装,多次粉碎日军扫荡,屡建奇功,威震遐迩。敌人曾编一首顺口溜:“王家楼边有二平:一个叫蔡平,一个叫王平。二平一到心就跳,二平一到心就惊”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先后任专区贸易公司经理、北岳区出入口总局行政科长等职。1949年北京解放后,调任京西矿区(门头沟区)区长,1945年任北京市商业局副局长。1958年任中共宣武区委书记处书记兼区长,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。1965年11月8日病逝,时年54岁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他为革命烈士。
陈得胜(生卒年不详),平利县人,青年时从军,任平利白土营营兵。清同治元年(1862)5月,太平军赖文光部到达陕西渭南,回族人民起义响应。起义军迅速控制了渭河两岸。同时,甘肃、宁夏、青海地区的回民也纷纷起义。史称“西北回民起义”。这次声势浩大的回民起义,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。为了挽救危局,清政府四易主帅,调兵入陕,司时将平利白土营(绿营兵)调到陕西关中,回民起义军。陈得胜因调剿出力,由六品军功累功至游击。同治三年(1864)陕西回民起义军失利,退往甘肃。同治六年(1867)陈得胜随陕甘总督、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部进驻甘肃围剿起义军。寻克巩昌府。陈“奋勇先登 ,生擒首逆”(指起义军首领),以副将用,赏花翎,给“利勇巴图鲁”名号。同治七年(1868),克复渭源县、狄道州(今临兆县)城,以总兵记名简放。追至新疆,将天山北路肃清,以提督记名简放,赏换“博多欢巴图鲁”名号。又因剿塔尔巴哈台(今塔城县)陕西回民起义军,迫使余部逃入中苏边境的托克马克,赏加头品顶戴。同治十二年(1873)西北回民起义失败,陈得胜以回民起义军的白骨垒高了官台。
同治四年(1865),新疆喀什噶尔地区的封建主金相印,为扩大自己的割据势力,向中亚细亚的浩罕国求助。浩罕派阿古柏率领军队侵入新疆,成立“哲德沙尔国”。同治十年(1871),沙俄借口“安定边境秩序”,派兵侵占伊犁地区。沙俄、英国也先后承认阿古柏的伪政权,妄图攫取在新疆的侵略特权。光绪元年(1875),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,负责收复新疆。翌年,陈得胜随左宗棠进军新疆,在各族人民奋力支持下,节节胜利,到光绪四年(1878)初,清军收复了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。光绪五年(1879).中国收回伊犁。光绪十年(1884),陈得胜擢升钦差帮办、新疆军务大臣、伊犁将军,总理行营军火局,他热爱祖国,誓死守卫祖国边疆。光绪《续修平利县志》将他列入“名将”,为之立传。
郭德胜(1925~1968),平利县长安乡人。民国30年(1941)被抓壮丁,在国民党部队当兵。民国36年(1947)在河南被解放并加入人民解放军,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松山支队战士,4野38军班长等职。
1949年随部参加解放上海战斗,在战场上,冲锋在前,英勇杀敌,在火线上光荣入党。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,在一次夺取无名高地的战斗中,右腿被炮弹炸断,仍坚持到战斗胜利。被定为二等甲级残废,1955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“解放奖章”,1957年出院转业,先后任平利县文化馆干部,新华书店经理。他谦虚谨慎,事业心强,体残多病,照常坚持工作,受到全店职工的尊重和上级领导的赞扬。
1967年,他负责平利书店基建工作,吃在工地,住在工地,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。1968年3月的一天,当他象往常一样忙碌在工地上,突然胃部穿孔,大量吐血,昏倒在工地上,经抢救无效逝世。
董学友(1930~1990),平利县狮坪乡黄石村人,1951年参加工作,共产党员。70年代初,调任千家坪药材场场长。因兴药经济效益不好,连年亏损,1974年,县采纳董学友的意见,将药材场改为林场,易名千家坪林场,董任场长。他扎根深山,认真贯彻执行“以营林为基础,普遍护林,大力造林,采育结合,永续利用”的方针,使林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。1975~1990年,累计育苗720亩,出圃苗木5000多万株,营造用材林3.8万多亩,次生林改造3.4万多亩,幼林抚育3.1万多亩,成林抚育1.5万多亩,改造低产林2.5万多亩,采伐3.3万多立方米,经营产值由1975年981元增长到1990年8.8万元,交纳税金共达34.99万元,育林基金12万元。多次被评为县先进工作者,受到中共平利县委、县人民政府的表彰。
李联芳(生卒年不详),字实斋,陕西平利县人。幼年家贫,敏而好学,师王端夫喜其才华,资他深造。同治十年(1871)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,授编修,迁詹事府右春坊右赞善,历放广西、山西、云南、甘肃考官,得士最盛,官至内阁学士,兼礼部侍郎。身居高位后,对恩师尊为父母,俸禄所入必分给兄弟。光绪二十年(1894)他以丁忧归,读礼家居,欣然接受邑知县杨孝宽之托,主编光绪《续修平利县志》。几经寒暑,细缕密针,于光绪二十二年(1896)出版问世。全志设《分野》、《地理》、《建置》、《田赋》、《官师》、《选举》、《人物》、《土产》、《艺文》十卷。并为爱国英雄田大武、革命英烈李玉荣等立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