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又经过了千万年,在他的身体里孕育出了女娲。
女娲非常漂亮,她用树叶和鲜花给自己做了衣服,头上戴着野花做的花环。
有一天,女娲四处游玩,来到了水边。
女娲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美丽的倒影,又好奇,又高兴。
从此以后女娲就经常来到水边看着自己的倒影又唱又跳,因为她以前从来不知道自己长得什么样子。
日久天长,女娲一个人感到很孤独。
女娲非常喜欢自己在河里的倒影,于是她就照着河里的倒影用泥土捏起了小人。
没想到,捏好的小人一放在地上,就活蹦乱跳地跑掉了。
于是女娲就不停的捏,结果她造了许多小人,有男有女。有一些没有跑掉的小人就围在她身边,又是跳舞又是唱歌。
女娲也高兴地和小人们一起跳起舞来。
跳完舞,女娲又回到水边捏小人。
女娲终于捏得又累又饿,于是她来到长满奇花异草的不周山上找食物。
在不周山上,女娲找到了人参果、圆圈果、还有长长的串在一起的八角大西瓜来充饥。
吃饱后的女娲抓着一根藤条,从山上荡回到水边。
女娲把藤条埋进泥水里,用力一甩,带出来的泥土落到地上,都变成了小人。
女娲越干越高兴,便用藤条抽打起来。
可是没想到,落下来的泥土有的变成了小人,有的却变成了老虎、狮子、带脚的鱼、山羊、还长有翅膀的虾等好多好多的动物怪兽。19女娲造完人和动物后,就躺在不周山上休息。
女娲和她造的人及动物在地上愉快地生活着。
有一天,几颗大星星从宇宙中掉了下来,把天砸了个大窟隆。
星星落到地上,把地上砸了许多大坑,又从大坑里流出熔岩,立刻象火山一样喷射出来,
森林和水中的妖魔鬼怪趁机出来吃人。
女娲一看,这还了得!她跑到洪水的上游,抓住闹洪水的水妖,剥掉它的皮做成水袋,装水浇灭了森林大火。
女娲又拿起巨大的藤条,把妖魔鬼怪赶回森林。
女娲从不周山找来大石头丢到星星砸的大坑里,堵住了熔岩。
又用许多芦苇的叶子,放到石头上,一直堆到天上的破窟窿里。
然后女娲找来无数的白色、红色、青色、蓝色、黄色的宝石放在芦苇上面。
女娲拿起两块火石,用力一砸,撞出了很多火星,火星点燃芦苇,天地都被巨大的火焰照的红彤彤的。
慢慢地石头被大火烧红了、烧化了,变成了蓝色粘稠的石头浆。
女娲用熔化的石头浆,把天上的大窟窿一点点粘补上。
女娲把天补好后,天还象原来一样,青碧一色,好像从来没有破过一样。
芦苇叶子下面的石头被烧成了金、银、铜、铁等金属。后来人们打仗用的武器,买东西用的钱币,都是用它们做的。
天虽然被女娲补好了,但是大地上的洪水仍在肆虐。
女娲把人们招集起来。
她教人们去采集芦苇的叶子。
然后把这些芦苇叶子堆积起来,用补天剩下的石浆混合一起烧成厚厚的灰胶。
她叫人们把烧成的灰胶浇灌在地缝里。
地缝慢慢地粘合上了,大地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。
人们围着女娲胜利的欢呼起来
然后姑娘们围着女娲欢快地跳起舞庆祝这一时刻。
女娲终于要走了,她依依不舍地同人们告别。
人们跪拜在地上为她送行。
女娲走了,在她走过的路上开满了美丽的鲜花。
后人再也没有见过她,有的人说她变成了美丽吉祥的凤凰,女娲的传说被人们一代一代地相传至今。
平利绞股蓝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。
平利绞股蓝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。
平利绞股蓝,中药材品种,陕西省平利县特产,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。平利是绞股蓝的自然分布分化中心,有“绞股蓝故乡”之称,独特的区域小生态环境十分适宜绞股蓝的生长发育,是中国开发最早、规模最大的绞股蓝人工栽培基地县、国家绞股蓝标准化示范区。平利县绞股蓝产品以纯天然、无公害和富含微量元素走俏日本、北京、广州等市场。
绞股蓝被医学界誉为东方神草、人间福音草,但其对土壤、气候等条件要求较高,中国除福建、湖北、云南、四川等省有少量种植外,地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的平利县,由于雨量充沛,气候温和,日照充足,无霜期时间长,土壤有害物质含量低,成为中国国内生态型药用植物种植示范基地的最佳区域。据统计,2007年,中国国内绞股蓝人工种植面积约7万亩,陕西省只有安康市发展绞股蓝产业,全市种植面积2.8万亩,平利占了2万亩,种植面积和原料产量占全中国的35%以上,苦味绞股蓝属中国独有品种,选育的绞股蓝良种有效物质含量比其他品种和区域高5个百分点,处于国际领先水平。平利县是中国绞股蓝的自然分布分化中心,在世界上已发现的16种绞股蓝属植物中,该县就占了7种,其皂甙含量高达12.2%,理化指标位居榜首。
平利女娲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。
平利女娲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。
平利女娲茶
平利是陕西名茶大县之一。其产茶历史悠久,富含硒元素,并保持自然纯真的品质。目前全县已有1万亩无性系良种高效茶园,5万亩优质名茶生产基地。平利茶的主产区在云雾镣绕的女娲山。美丽的自然环境和神奇的女娲传说赋予了平利茶深厚的文化内涵。近年来,平利县依托丰富的绿色资源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,将茶叶确立为全县率先突破的主导产业。如今,平利已经打造出“女娲银峰”、“女娲云雾”品牌茶叶,尤其是平利“绞股蓝茶”更是茶中之绝,被誉为“人类福音草”。
地域范围
平利女娲茶生产地位于陕西东南部,东经109°00′-109°33′,北纬31°37′-32°39′。海拔高度300-2717.2米,东至长安镇张店村,南至八仙镇鸦河村,西至大贵镇百家湾村,北至兴隆镇蒙溪街村。涉及11个乡镇50个村,总生产面积15万亩,年产量2700吨。
产品品质特性特征
1、外在感官特征:平利女娲茶外形匀齐,色泽翠绿,汤色清亮,香气高长,滋味醇厚,耐冲泡,叶底匀整嫩绿明亮。 2、内在品质指标:内含物丰富,富含硒、锌元素,其中硒含量达到0.52~3.52ppm,女娲茶含硒量是全国比较高的茶叶。 3、安全要求:平利女娲茶严格按照《女娲有机茶标准综合体》(DB61/369-2005)执行。经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,其农残量、有害金属含量等18项理化指标远远低于国家和国际规定标准。
以弦胡伴唱而得名。又名“高腔”,以唱腔落尾有帮腔而得名。流行于陕南、鄂西、川北的交界地区。在陕西主要活跃于平利、镇坪、西乡、旬阳等地。
弦子戏的发展,大体经历了说唱、皮影与舞台演出等三个阶段。据平利水田河老艺人李鉴德1962年口述,弦子戏是从其曾祖父李敬谋开始起家的。其曾祖父传给祖父李兴烈,再传到父亲李连生和他本人,共历一百八十余年。弦子戏的声腔主要源于陕南的说唱艺术“莲花落”。据李鉴德说,在其曾祖李敬谋(约清嘉庆1796—1820)时就叫做“莲花落”。仅用击乐锣鼓和小牙板伴奏,坐班说唱。咸丰、同治年间(185l一1874),因接受了“陕南曲子”的影响,才开始用三弦1胡等弹拨与拉弦乐器伴奏,并改作皮影演出,正式更名为“弦子腔”。李鉴德至今还保存着清同治元年(1862)的《白良关》抄本。(《1962年陕西省文化局调查资料》)建班稍晚于李家班的,还有清道光二十五年(1845)莲香河的王家班,延续了彦、学、周、泰等四辈艺人。
辛亥革命后,弦子影戏发展较快,家族班逐渐打破了艺不外传的旧习,积极对外带徒传艺,至民国十三年(1924),平利新建的弦子影戏班社多达十四班,增置戏箱十三副,从业人员一百多人,先后涌现出李均志、李均江、王国顺、王国君、樊立龙、吴世凯、陈希布、柴富友、郭大申、王君吉等一批艺人,演出极为活跃。抗日战争期间,因战乱和灾荒,大部分班社解体,艺人寥落,弦子戏濒临绝灭。
弦子戏的传统剧目有八百五十三本,仅老艺人樊礼三一人保存的有一百四十多本。剧目多取材于“列国”、“三国”、“说唐”、“杨家将”等历史故事;属于民间故事戏的,只有很少一部分。唱词多为七言与十言句词格,采用陕南方言土语演唱,通俗易懂。因弦子影戏的演出,需要看着脚本去唱,形成了艺人多有保存剧本的习惯。
弦子戏的唱腔,有偶句和奇句之分,如“苦干”、“彩腔”等为奇句,七句或九句为一段,其余都是偶句,四句为一段。所有唱段都有半说半唱的特点,猛然一听,给人以学童念书之感。每段唱词收尾都附有“丢腔”和“喊腔”。“丢腔”又叫“干白”,指末句唱词最后四字,不用唱,仅在游弦伴奏中说白。“说白”之后,就是“喊腔”(即帮腔)。文场以弦胡为主奏,武场以檀板为主。檀板面刻长槽,槽宽而浅的为老牙,窄而深的为子牙。老牙起一般戏曲的云牙作用,子牙起鼓竿滚丝弦作用。
弦子戏脚色行当齐全,生、旦、净、丑均有,都采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,俗称“老配少”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,平利县剧团专业戏曲工作者,于1958年邀请弦子影戏艺人,随团传授弦子戏技艺,并通过对《飞山堰》一剧试排演出,以人扮演,搬上了戏曲舞台。伴奏乐器增添了二胡、笛子和小提琴;唱腔表演吸收了汉调二簧的艺术成分,初步具备了舞台戏的特点。1960年以《三石二两七》一剧,参加了陕西省新搬上舞台剧种会演,获演出一等奖。1962年,招收了一批青年演员,专由延锁长老艺人传授,培养出第一批接班人。至1982年底,平利县剧团,先后整理改编演出的传统剧目,有《紫金镯》、《锁阳关》、《赵匡胤下河东》、《蝴蝶杯》、《送香茶》、《要嫁妆》、《劝姑》、《九连珠》等,并创作演出了《春花拜寿》、《追箱》(见图)、《两相喜》等新编剧目,使弦子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。
芋蓉冬瓜糕的材料:山芋、冬瓜各500克,果酱200克,肥肉丁、白糖各100克,熟猪油、桂花少许。
制作方法:1.山芋去皮蒸熟,揉拌成泥。冬瓜刨成细丝煮烂,用纱布挤去水分。
2.盆内加山芋泥、冬瓜丝一起擦匀,再加果酱、肥肉丁、白糖一起放入铜锅内进行炒熬,炒时在锅边四周添加几匙猪油,等到炒到厚泥时再投入桂花炒匀,放在方格里按平,冷却后切成小方块装盘即可。
特色:香甜软糯,别具风味。